科技力量舞动田野阡陌
作者:     日期: 2022-09-23    浏览量: 267

      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却不见一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旅行之余也可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如今在我市,科技与农业融合,描绘着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乡村图景。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仓盈”

 

      笔直的水泥机耕路修到田边,引水泵站修建一新,绿化树木隔陇相望,行走在秋日的茅山镇何庄村万亩高标准农田边,入眼处一片乡村美景。过往泥泞的农田阡陌,已蜕变成宜农景美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振兴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农田建设网络,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十年间,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27.98%提升到2022年的74.85%。

      今年春天,在后白镇五星村麦田里,伴随旋翼的嗡鸣声,无人机低空掠过绿油油的麦田,飞过之处水雾弥散,落在青青的麦苗上。空旷的田野里,种粮大户周道兵和他的儿子穿着皮鞋站在田埂上,在遥控器上动动手指,没过几分钟,眼前的一块麦田就完成了除草喷洒作业。而在以前,可没有这样高的效率。

      “无人机10个小时可打药250—300亩,换成人工的话,起码要5—6天,还要花几千块的工资。”周道兵告诉记者,与传统人工喷药相比,植保无人机作业有精准喷洒、高浓度雾化、高效省时、增产增质等优点,也减少了农民中毒的风险。“人工打药容易漏打,而无人机只要将航线设定好,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质量效果能提高很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针对丘陵山区粮食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总水平由之前的69.7%,上升到现在的94.73%。

 

      科技傍身增加农产品“含金量”

 

      蔬菜树、生态墙、种植车间、数据系统……当传统农场演变成现代化农场,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让人惊叹。21日,记者走进紫荆农庄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探访植物工厂蔬菜种植新模式。

      “通过智能化温室,人工构建了一种智能植物生长系统。”农庄技术人员介绍,“系统能提供适当的供给,让蔬菜一直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播种到采摘的时间比室外种植缩短一半。室内也没有病虫害,不需要使用农药,蔬菜采下就可以直接吃。”

      智能化温室能一键调节室内光、温、水、气、肥,“互联网+农业”实现精准浇水、施肥,省时又省力……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菜”,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智慧农业”不再是天方夜谭,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1.1万平方米的大棚依靠智能化管理,加上技术员只要4名员工。”农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初步实现全覆盖管理,通过智慧平台实现采集、监测、控制、管理一体化,可实时掌控农作物生长环境,也可远程控制设备设施,实现自动灌溉、施肥。这种现代化智能温室农庄共有7个。

 

      科技人才筑牢现代化根基

 

      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红乳、赤霞珠、玫瑰香……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丁庄葡萄由原来单一的巨峰,发展到现在涵盖早中晚熟的46个品种。从售价5元/斤到498元/串,再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丁庄葡萄走出了句容,迈向了世界。

      近年来,随着我市高效农业的蓬勃发展,绿色生态、种类繁多、风味十足的农产品愈发受到市场好评,这些都离不开以赵亚夫为代表的乡土人才的示范与指导。

      近年来,我市以“亚夫团队工作室”为抓手,建起一支2100余人的乡土人才队伍,其中全国劳模4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三带”人才20人。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人才30名、“兴农科研英才、发展经营标兵、富民技术能手”人才10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度从39.89%增加到81.97%。

      为加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我市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后白草坪研究院、丁庄葡萄产业研究院、稻米产业研究院、新优苗木研究所。借助高校创新力量,天王唐陵花木交易市场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50亿元。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最基础、最艰巨的工作之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三农”政策宣传和农村农民跟踪服务的作用,不仅培育了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了一批农民田间学校,更激活了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的田园梦想,触动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情怀。

 

王 欣 笪恒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