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才:跟着赵亚夫 走上致富路
作者:     日期: 2023-01-31    浏览量: 930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走进天王镇戴庄村,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刚到村口,山脚下一片农田在冬日里显得格外醒目:农田里的红花草绿意盎然,偶有鸡、鸭在田间嬉戏。水稻种植户张光才介绍,到了春天,这里将继续种下“越光”再生有机水稻,这些红花草将被翻耕入田,作为水稻底肥。

      和普通水稻相比,戴庄村的稻秆矮、间隔大。“8月中旬收完第一茬‘越光’稻后留下30厘米稻梗,除灌水、除草外任其自然生长,11月下旬又能收一茬,每年亩产可达750斤。”张光才侃侃而谈。这些年,张光才在赵亚夫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早已依靠种植水稻脱贫致富奔小康。

      运输工回乡种田

      张光才是土生土长的戴庄村村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小学毕业后就开始打工,通过修车、运输物品等工作养家糊口,日子的艰难没有让他的意志消沉,他坚信:“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是我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机会‘翻身把歌唱’。”

      “我学会开车后,就一直帮着村委会运输粮食、化肥等。那时候,赵亚夫每个星期至少在村里待五天,总是能看到他教大家种田,后来我也慢慢和赵亚夫熟悉了起来。”张光才回忆。有一次去田里搬水稻,赵亚夫问张光才:“愿不愿意回来种水稻?”张光才有些犹豫,怕亏本,赵亚夫安慰他:“你放心,肯定不让你吃亏的!”

      就这样,张光才承包了180亩农田,陆续种植了有机南粳、有机糯稻、越光水稻等新的水稻品种,2014年成立句容市沙子岗家庭农场,2015年成立句容市广发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探索稻鸭共作等模式。去年,他的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年纯收入达到60万元。10年来,张光才一直在农业一线奋斗,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用亲身经历带动周边农户纷纷参与进来。

      跟着赵亚夫学习新技术

      “一次种植、两次收割,一次投入、两次产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由于光照足温度高,大米口感更加软糯,越光米是纯绿色的有机大米。”张光才细数越光大米的优点。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子还不被虫吃了?起初,张光才将信将疑,但赵亚夫带着他挨家挨户的考察,看到其他村民的种植情况,以及赵亚夫的专业的指导给了他很大信心,“赵主任说服了我,我放弃运输生意,回乡种植水稻。这么些年我一直记着赵主任对我说的那句话——你放心,种田肯定不会吃亏的!我相信他。”就这样,在赵亚夫手把手的指导下,张光才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每亩田收获水稻500多斤,大米卖到8元一斤。

      前几年,张光才又开始跟着赵亚夫种植再生水稻,亩产更高,收益也更高了。之所以如此高收益,离不开其中的科技“力量”。原来“越光”稻成长期错开了虫害高发期,稻秆变硬后害虫无法打洞产卵。同时,赵亚夫指导农户扩大水稻种植间距,以避免形成温暖根部环境滋生害虫。

      看到“越光”稻前景好,农民们纷纷改种。张光才说,现在当地建立“承包户负责田间管理、合作社负责其余环节”的机制,合作社按百分制给承包户打分算钱,他自己承包种植“越光”稻,去年每亩分到600元。

      “农萱庄”走出大市场

      通过潜心钻研,张光才的家庭农场推出“农萱庄”自创粮食品牌,深受附近居民认可,生产的有机越光水稻、鸡鸭鹅等产品常常脱销,很多附近居民都会提前预定。张光才深知,只有产品质量让人放心、品质令人满意,才会慢慢积累回头客。

      张光才坚持不使用化肥,通过应用“稻鸭共作”的良性生态循环,鸭子能吃稻田间飞虫和杂草,排泄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鸭群田间穿梭的过程相当于中耕,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在加快水稻吸收养分的同时,还能提升土壤通透性。为还原稻谷本真味道,保证越光稻与阳光、空气、雨露充分接触,在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前提下任其自然生长。

      在用人选择上,张光才优先选择戴庄村村民,给很多没有工作的老人提供工作岗位,受到村民的称赞。在农忙时期,张光才自己也早出晚归,在地里忙活。在技术与品种双重保障下,张光才通过生态活水灌溉水稻,生产出的米质上乘、粒大饱满、晶莹光亮,煮出来的米饭香味浓郁、柔软可口,深受顾客喜爱。

      “下一步,我想打造一些具有戴庄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继续挖掘本地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当地村民拧成一股绳,一起过上好日子。”张光才说。

周雪菲 谈德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