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村发力环境整治、文明乡风、数字赋能 绘就美丽乡村新风貌
作者:     日期: 2023-11-24    浏览量: 354

      开栏话:今年以来,随着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不断推进,一幅幅产业强、环境好、乡风美、农民富的乡村美好画卷在句容大地徐徐展开。即日起,本报推出“‘美家美户’在行动”专栏,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聚焦乡村看变化,全方位展示各地在“美家美户”行动中的好做法、好成效、好态势,加快形成比学赶超、充满活力的工作局面。

      这个村,以前村容“脏乱差”,现在“美如画”;以前,邻里间时有“小矛盾”,现在“如一家”;以前,村民交流“多为喊”,现在“数字化”……这个村,就是下蜀镇亭子村。

      亭子村党总支书记王勇说,近年来,亭子村从环境整治、文明乡风、数字赋能等方面发力,绘就美丽乡村新风貌。

环境整治,山青水秀景如画

      “没想到,这里山清水秀,比画还美。”11月20日上午9时许,来自南京的冯先生与两名摄友在陈家坝坝堤上架起相机,定格下一幅幅美景。

      亭子村位于宁镇山脉腹地,东临空青山、武歧山,南与北山水库相接,西与宝华山相连,句蜀公路、华亭公路及京沪高铁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因为景色美丽,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探景。

      但在多年前,用许多村民的话说,这里是“脏乱差”。“变化源于2019年6月进行的全面人居环境整治。”王勇说,整治中,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在自然村道路两边用纯天然的竹子编制篱笆,对老旧健身广场进行翻新,铺设草坪并新建停车位,对所有老旧墙面进行了出新并在适当位置彩绘“文化墙”等。

      陈家坝河道综合治理就是亭子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之一,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堤岸加固、码头改造、水生态修复、步道修建、河岸绿化亮化等。

      今年以来,亭子村又持续投入资金近30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理河塘18处、沟渠5.2公里、清理垃圾650吨……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文明乡风,欢快舞曲跳起来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吃过晚饭,村民龚秋香与邻居一起来到健身广场跳起广场舞,这是村民亲密“如一家”的写照。

      人居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和睦相处“如一家”?亭子村的做法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和用文明新风滋润邻里之情。

      “今年9月,我们制订《亭子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方案》。在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同时,重点提升村民乡风文明整体水平。”王勇介绍,“积分制”每季度检查一次,一户一档,积分可用于兑换物品。其中乡风文明项目有: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与人和善,加10分;与邻里发生矛盾、没有履行孝老爱亲义务,扣5分;被市、镇、村评为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户、优秀党员等,评比当季每项荣誉加10分等。“《方案》调动了村民的‘上进心’,使得亭子村乡风文明建设一天天提升。”

      文明新风主要体现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层面。王勇说,村里有一个“亭子大舞台”,是亭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自2019年以来,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科技科普、健康普及等5项内容,该点广泛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向基层深处。“还成立了下蜀镇第一支纯本土化乡村文艺宣传队——亭子村文艺宣传队,队员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75岁,节目大多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其中拿手节目《趟花船》《十送红军》,更是得到众多村民的喜爱。”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

      “建设美丽乡村是当前主旋律,亭子村与时俱进,搭上数字化快车,让数字为乡村振兴赋能。”王勇说,目前已与句容农商行初步达成一致,共同开发构建亭子村“数字乡村平台”。

      据了解,亭子村“数字乡村平台”将开设村级党建、村干管理、村务管理、村级治理、村级产业、村级金融等6大服务板块,在村内增设监控摄像头、大喇叭等。同时,该平台打造的微信小程序,让村民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能了解村务、民情、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

      “数字乡村平台”可助推农业发展。比如,可将水稻、小麦的生长情况,通过摄像头及时传输到村民手机上,村民可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病虫害情况,便于施肥管理。

      “数字乡村平台”可为人居环境提“智”增效。利用摄像头,可实现24小时监管全村主要村口干道人居环境卫生。发现情况,及时调度村环卫人员开展整治;发现垃圾外溢、乱倒等不文明行为,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给予整改,有效减轻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数字乡村平台”可及时掌握村民诉求,第一时间把村委会工作动态传递给村民。村民可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及时了解村务公开、农业技术、法规政策等情况……

      “‘数字乡村平台’将有效架起‘村’与‘民’的联系桥梁,密切‘干’与‘群’的紧密关系,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硬核支撑。”王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