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打造品牌 振兴产业 华阳街道打好“三张牌”深化农文旅融合
作者:     日期: 2024-01-16    浏览量: 522

      近年来,华阳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围绕文化传承、品牌打造、产业振兴等方面,打好“一盏花灯”“一颗福桃”“一只老鹅”三张牌,走出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盏花灯”点亮乡风文明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走进位于下甸村山芋地自然村的秦淮花灯基地,一盏盏设计独特、结构精巧、韵味悠长的花灯映入眼帘。“秦淮花灯是中国灯彩的一个重要支流,在秦淮河流域传承了千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柏华说,他制作的灯彩,不仅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还融汇了秦淮流域的文化特征,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成为逢年过节的必备品。

      近年来,华阳街道将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了1400余万元建设山芋地村,在保护和传承秦淮花灯的同时,于灯彩中注入“党建红”,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带动乡风文明提档升级,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内涵。“我们规划打造了以秦淮花灯文化为核心的‘一核五区’,并在2022年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下甸村党委书记笪玉华介绍,以非遗为“题”改造后的花灯基地,以非遗为“魂”创成的特色田园乡村,为山芋地村的文化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

      现如今,随着山芋地村知名度的提升,接待游客量逐年递增,本地村民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在日益增强。“现在的山芋地,不仅灯美,人更美。”文明户余培银笑着说。

“一颗福桃”种出甜蜜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桃树在华阳街道生根发芽。1985年,为改善家庭生活,杨修林夫妇利用自家20亩土地开始了桃树的种植,成立秀林家庭农场。“一开始是‘新白花’水蜜桃,后来发展到黄桃、油桃、蟠桃等2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也扩增至180亩,年产值在100万元左右。”秀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桃二代”杨德亮说,作为党员,他一直不忘服务群众的初心,带动附近50多户村民种植桃树。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本地桃的影响力,华阳街道以“福桃文化节”为抓手,打造“华阳福桃”品牌,系统性整合资源,统一管理,以“一颗福桃”串联“你我”生活。自2020年起,连续举办四届华阳福桃文化节,吸引大批游客现场采摘。同时,于2021年成立句容市华阳街道桃业协会、桃农党支部,首次对境内桃产业进行规划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党员示范,促进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2023年4月份,我们又成立句容市华阳福桃专业合作联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整合资源,共同发展桃产业。”华阳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邰成刚介绍,“目前,街道共有种植户76户,种植品种20多种,年销售额1320余万元。街道还将打造243省道沿线乡村旅游观光带,开展多条研学、采摘、游玩路线,让游客们慢下来、留下来。

“一只老鹅”飞出富民产业

      “吃老鹅,去新坊。”在新坊村老鹅一条街,灶火旺盛、鹅汤飘香的老鹅馆,一“火”就是20多年。

      “每天要卖出100多只老鹅,高峰时每天能卖出600多只。”新坊老鹅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汪祥介绍,鹅产业带动了新坊村大批村民就业、致富奔小康。目前,村内有35户村民开办了老鹅馆,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超过3500万元。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华阳街道通过夯实组织队伍架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挖掘鹅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观光景点,让新坊“鹅”飞得更高更远。前不久,新坊村“鹅部落观光园”建成并免费开放,不仅解决了村民日常锻炼的场地问题,更成为八方食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还准备以‘鹅园’为中心,完善功能布局,通过景观带的提升、健身器材的投放以及鹅文化的宣扬,进一步突出体验性、观赏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让更多的游客知晓新坊老鹅,让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汪祥说,下一步,新坊村将发挥党建引领,聚焦产业链延伸,通过加快鹅园的二期、三期建设,打造精品老鹅馆、精品民宿、冷库,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等,全力推动鹅产业在新坊持续“开花结果”。

张慧民 孔繁琦 周 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