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为农服务的110
作者:     日期: 2015-05-28    浏览量: 222

——听句容农民讲述赵亚夫的故事

2014年5月18日  镇江日报  头版头条

 

5月12日市委举行赵亚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在受赵亚夫帮助最大的句容市白兔镇农民中反响强烈,记者日前在白兔镇走访时,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讲述赵亚夫多年来给予他们的无私奉献,记者从中整理了几个故事。农民口中讲述的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使人深深感悟。

赵主任是大恩人

讲述人:王梅林,行香村草莓种植户

妻子去世多年,儿子、媳妇双残疾,上面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四口,全靠我一人支撑。这就是白兔镇行香村王梅林的家境。“简直没法过!”说起过去,今年54岁的老王感慨万千。“可我遇到了贵人好人赵主任,他帮我家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赵亚夫在白兔发展草莓产业当中,了解到王梅林家的情况,他就记在了心中。2003年,赵亚夫来到老王家,看到他要照顾老母亲又要照顾儿子和儿媳,无法出去打工挣钱。赵亚夫就说,老王你种个一二亩的草莓,即能挣钱又能照料到家里,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技术和种苗有我负责。”赵亚夫给了老王一个定心丸。从2003年起,王梅林种了1.7亩的草莓。从选苗、栽植、田间管理,赵亚夫精心地指导王梅林,关键的环节亲自动手,一点一点地教老王,草莓上市后,又帮着销。当年,王梅林种草莓的收入就有八九千元,从2004年起,他的草莓收入年年超万元。老王说,在家门口收入这么多,没有什么开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去年老王又在草莓田里轮作了越光水稻,效益大幅提高,收入近两万元。

“我这个家多亏了赵主任啊!”王梅林感激地说。

他是为农服务的110

讲述人:王柏生,柏生草莓合作社社长

多年来,草莓种植户大事小事有搞不懂的弄不清的,都找赵亚夫,大家亲切地称他是“为农服务的110”。

2005年,草莓种植户多了,面积大了,带来了销售困难。赵亚夫见此情景,动员大家伙组织起来,注册商标,成立合作社,抱成团统一打市场。注册商标、成立合作社要办很多的手续跑许多的部门,农户们不懂程序,也不熟悉各个部门,不知道具体咋办,只好请赵亚夫出面。他一口答应,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工作,跑各个部门,找人头,办手续,递申请,一切都包办了下来。草莓合作社如愿成立,也申请注册了“柏生”牌商标。

合作社成立起来后,建设办公用房又遇到了资金困难,农户们无意中说了一句,被赵亚夫听到了,他主动出主意,帮助合作社申请了小额贷款项目扶持资金。合作社聘请专家担当技术指导,赵亚夫为首席顾问,本来要给一些合理的报酬,但被他坚决地谢绝,免费担任技术顾问。

到草莓上市高峰时期,赵亚夫又帮助合作社搞促销,把草莓带到了镇江、南京等城里开展“农家乐”宣传,城里来白兔农家乐游玩的人数增加了许多,从此,当地的草莓销售形势就一直非常喜人。

雪地诊断草莓病情

讲述人:纪雪宝,白兔镇白兔村村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露地草莓已经生产过剩,时任镇江农科所所长的赵亚夫带领白兔镇农民开始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白兔大地兴起了发展大棚草莓热。

1991年的那个冬天,外面刚下过雪,温度降到了零下12摄氏度。照惯例,纪雪宝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大棚里看看他的那些“宝贝”。一进大棚,纪雪宝就哭了,草莓苗死了一大半,由于是初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不知所措,迅速给赵亚夫打电话求助。一个小时后,通往草莓地的田间小路上,一个熟悉的背影,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在雪地里。进入大棚,赵亚夫开口就问:“损失大不大?”经仔细查看,赵亚夫告诉纪雪宝:“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导致一部分草莓苗受冻而死,还有一小部分是由于白天温度高,晒死的。”交代了具体处置办法后,赵亚夫又深一脚浅一脚地消失在雪地里。

大年三十到田头

讲述人:陈元道,百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

2010年,白兔镇古隍村的陈元道琢磨成立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家一起努力谋个出路。辗转找到了赵亚夫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他打了电话。电话接通后,赵老在日本,说要几天后才能回来。没几天就过年了,谁为你这事忙呀,陈元道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谁知大年三十的早上,陈元道接到了赵亚夫的电话,问他家住哪。挂了电话,陈元道久久没回过神来,这个专家竟然还记得他,大年三十还赶来我家。都已经72岁的人了,还东奔西走到老百姓家指导农业,让人无法相信。

陈元道说,赵亚夫一点架子都没有,让我直接带他到田里看看。田埂又窄又陡非常难走,赵亚夫拄着拐杖走得小心翼翼,一边走还一边问我情况。一上午,他就在田里看土壤,看地形,帮我订了第二年基本的发展计划。我留他吃个午饭,他笑着拒绝,又匆匆赶了回去。

5000元的感恩石子路

讲述人:陈元道,百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

2012年4月下旬,赵亚夫组织农户开了一个越光水稻培训会,并带来了机插秧技术。陈元道原来做过农机手。下秧的时候,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田埂上一走一滑,没曾想赵亚夫亲自过来手把手地教他。看赵老在泥泞的田埂上蹒跚前行,陈元道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为了能方便赵亚夫到田里去,陈元道花5000元铺了一条从家里到田里的石子路。

从规划到下秧到中间病虫害防治,赵亚夫最少亲自过来指导5次,有时候还经常打电话来了解情况。一次,陈元道发现田里秧苗发黄,不发棵,赵亚夫第一时间赶了过来,二话没说,脱了鞋就进稻田,拔了秧苗仔细查看。水稻收割时,电视台说要来采访,赵亚夫说,等他们都干出成绩来再过来吧。赵老就是一个不求名,愿意帮助农民干实事的人。

陈元道的水稻种植渐渐有了起色,可销售又成了问题,赵亚夫知道后,又帮着销售。在赵亚夫的帮助下,陈元道申请了“绿扣”商标,种植事业渐渐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