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镇一夫妻孝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作者:     日期: 2015-11-10    浏览量: 179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边城镇友谊村,不仅有一位久病床前的孝子,儿媳也一样贤惠孝顺。

  “当时主治医生说,如果照顾不好肯定过不了年,如果照顾得好,能够撑到年后,最多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家住边城镇友谊村的周秋林说起8年前母亲第一次摔伤住院时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周秋林的母亲今年已经96岁了, 2005年11月的一天,老太太意外在院子里摔倒,造成左侧骨盆骨折,送到句容骨科医院,由于老太太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手术,只好采用药物和牵引保守治疗。当时医生说她最多只有三个多月的生命,但在周秋林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直到现在,老太太虽然长期瘫痪在床,但精神仍然很好。

  一张陪护床,一搭就是几年

  周秋林将母亲接回家后,在客厅里搭了一张临时的陪护床,以便更好地照顾住在一楼的母亲,夫妻俩轮流每天晚上为母亲喂水、把尿。“当时做了四个半月的牵引,将左腿抬高固定,再在腿上悬挂一个砖头,躺着几乎不能动。”周秋林说。为了让母亲好受些,他每天为母亲用热水敷腿按摩,每隔两三个小时帮她轻轻翻身,以免长褥疮。晚上母亲有时候疼得睡不着,周秋林也不睡觉,起来一边帮母亲按摩,缓解疼痛,一边和母亲说说闲话,转移她的注意力。虽然医生开的有止痛片,但周秋林说,能不吃就不给老人吃,毕竟年纪大了,吃止痛片对她身体不好。

  在他们的照料下,老人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起来,到了07年的春天,老人已经能下地扶着凳子慢慢地挪动了。夫妻俩刚想要松口气,打算将陪护床拆掉,却不想老人扶着凳子在院子里晒太阳时再次摔倒,造成右侧骨盆骨折入院,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再次瘫痪卧床一躺又是七年,那张临时的陪护床一搭就没能拆下来。

  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他们坚持了8年

  58岁的周秋林中等身材,皱纹已爬上了他的额头,鬓角也已有了些许白发。“自从老太太摔倒,每天五点多就得起床,给她喂好饭吃好药再下地干活。”周秋林说。除了忙自家的农田外,周秋林还在镇上一施工队帮忙栽草种花,妻子也在镇上一企业食堂烧饭补贴家用。到了农忙时节,夫妻俩清晨四点多就下地,忙一阵子再赶回来给老人煮早饭。由于每天都在外面奔波,回到家里也很疲倦。尽管如此,老人的一日三餐从未马虎过,夫妻俩还尽量陪老人说说话,给老人按按摩。

  由于老人不能坐,每次喂饭的时候,都要将老人上身扶起,用凳子、枕头垫在身下,让上身与腿的保持倾斜100度左右。“躺着喂虽然方便了我,但老太太难受呢!”当被问起为什么不躺着喂饭时,周秋林说。为此,他和妻子都得早起,合力将老人扶起躺好。老人牙齿不好,他们就将蔬菜、米饭熬烂,将水果、肉类全都打成泥,一小匙一小匙地喂。

  一场高温  让他们熬了七昼夜

  2013年夏天,气温一度达到40度以上,由于天气太热,老人身体出现不适。“老太太连续七天不吃饭,吓死了!”周秋林说。因为老人年纪大了不便用空调,为了给老人降温,特地在床头装了微风扇,在床边放了一盆凉水,每隔一段时间用温水给老人擦身,不停地给老人喂温开水。到了第三天,老人仍不吃饭,周围的邻居都说,老太太这次肯定不行了,周秋林慌了,到处找车子把老太太送医院,但由于老人不能坐,只能躺着,找来的轿车和面包车都躺不下,没办法的周秋林最后找来一辆卡车,将老人安置在卡车车斗里,却不想到了城边上,卡车不允许进城。无奈只好掉头往镇卫生院,这时老人却执意要回家,说“死也要死在家里”。周秋林拗不过老人,只好把老人带回家,对老人照顾得更加细致,白天顶着高温自己跑到医院为老人配防暑降温的药,向医生咨询有关注意事项,专门熬米汤给老人喝,半夜还得起来为老人翻身擦洗。就这样在老人床边守了七昼夜,到了第八天,老人竟开口要东西吃,奇迹般地熬了过来。

  “自从老太太瘫痪在床以来,村上同她一般年纪的老人已经走了四十多个了,”周秋林说,“我们要让老太太长命百岁!”

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