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亮:勇立潮头传承劳模精神
作者:     日期: 2019-12-27    浏览量: 114

      几年前介绍杨德亮,“全国劳模”“种桃大王”杨修林的儿子都会是他身上撕不下的标签。可是这几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创新,用新品种、新技术、新销售模式“武装”桃园,给桃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桃园亮眼的业绩向别人证明了自己,成功完成了从“劳模二代”到“种桃专家”身份上的转变。

      从小与桃树结下不解之缘

      杨德亮和他家桃园的年龄一般大,他出生于1984年,正是那年,父亲杨修林开始试种桃树。“从出生开始,我就在桃树下长大,这就注定了我与桃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在他眼中就是偶像,看着父亲种出的桃子卖出好价钱,看着他无偿为周边种植户教授种植技术、看着他被别人称作“种桃大王”,父亲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他就立志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当“种桃大王”,带动乡亲们致富。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0年,中考成绩还不错的杨德亮毅然报考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施园艺专业。“我深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多么重要。”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他就踏出了追赶父亲的步伐。

      在学校四年他疯狂汲取知识,别人问他:“你父亲就是远近闻名的‘种桃大王’,你直接跟着他学就是了,何必要花4年时间在学校学呢?”他回答:“这么多年耳濡目染,我父亲会的技术我基本上都会了,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我父亲不会的、最先进的种植技术,这样我就能帮助更多的人。”

为桃园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8年杨德亮全面接手桃园。年底,他邀请省农科院的江苏桃首席专家俞明亮和镇江农科院的专家对桃园的改造和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将生长缓慢的400棵3年树龄的桃树全部砍掉。周边的人都说他疯了,“长了3年的树就这样砍了,多可惜呀!”而他却什么也没解释,只对质疑的人说:“到时候你们看效果吧。”于是,他开始通过增加有机质改良土质,同时加大行距、起高垄,重新种上了200多棵桃树。没想到,这些树苗在种下一年后就达到了那些砍掉的树三年的生长量。

      为控制水蜜桃的糖分,杨德亮请教专家,搭建避雨棚,对八亩老桃园进行避雨栽培。并在桃园里按专家指导使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数量。同时和镇江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桃园里采用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改变原有的有机肥使用方法和品种,桃子的品质远远好于往年。销售方面,杨德亮也做出了改革,找一些常州和南京的优质网红代购的水果店,打开了南京和常州的市场。同时在网上开设微店,打通了网络销售的渠道。

      一系列的技术改革使桃园的效益有了质的飞跃,虽然2019年种植面积减少了很多,但是产量不减反增,提高了50%,桃子的糖分也从15左右增长到20左右。即便价格比去年每箱上涨了10元,但销售量却非常好,今年卖出去23000多箱,比过去增加了6000多箱,其中有不少都是“回头客”。

      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我要和父亲一样,做桃农致富的趟路人!”杨德亮探索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与桃农们分享。

      今年,他在桃园里开辟了10亩试验田,引进了新的种植方法,引进了8个品种、300株新品种进行试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方法已经起不到带动周边种植户的作用。“让桃农接受新品种,必须要种给他们看,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不然光凭嘴说,谁会相信你?”

      他每年请省内外专家为种桃户上3次培训课,发放上百份技术资料,上门手把手地向农户传授经验和技术;将种桃肥料一次性批发回来再分发,帮桃农节约成本 200 元/亩。同时,统一销售,拓展市场,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现在,大卓几千亩桃园,如何为桃农带来新的致富途径?杨德亮开始探索新的增长点,他利用桃园形成的生态和环境优势,在桃树间种上二月兰、格桑花、紫云英等花卉,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吸引人气、拉动消费。杨德亮说,待农旅结合的模式成熟后,他就向周围桃农推荐推广,大家一起将致富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甜。              

王锐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