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好人、赤山湖谢桥村杜晓荣家庭
作者:     日期: 2015-08-12    浏览量: 200

事迹简介

  赤山湖管委会谢桥村王桂英老人一家三代人为安葬在当地的无锡籍烈士李桂荣义务守墓71年。如今,王桂英、杜应海(王桂英的儿子)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守护烈士墓的责任落在杜晓荣(王桂英的孙女)身上......在王桂英一家的感召下,乡亲们代代为其守陵,三次为其修坟,许多村民、学校、社会团体都坚持在清明为烈士扫墓,赤山湖团工委志愿者们更是主动承担起为烈士寻亲、守墓与宣扬烈士精神的重任。

事迹回顾

  烈士牺牲经过——

  1944年9月28日傍晚,茅山新四军某部后勤供给处处长李桂荣,正在句容县谢桥村保长(地下工作者)杜志财家里商量,如何把从湖熟押运过来的棉纱、棉布、三八步枪等军用物资运上茅山。突然,“啪啪啪”三声清脆的枪声传来,杜志财劝李桂荣和他的警卫从秘道撤离,李桂荣却以为是接应的战友们来了,便出门迎接。 不料,这批物资在谢桥村停留的3天中,被邻村窦家边村保长杜绵俊告密,附近张古墩一个连的伪军迅速包围了村庄,并将几十号老百姓押在前面,堵住了杜志财家门口。怕交火误伤老百姓,李桂荣命令警卫赶紧撤离后,一转身就被伪军连开二枪,击中腹部、腿部,当场光荣牺牲,年仅23岁。

  母子坚持守墓71年—— 伪军离去后,乡亲们为烈士收殓遗体,把他安葬在谢桥村东边农田深处的窑家山。杜应海老人的母亲王桂英是当年参与收殓烈士遗体的村民之一。“烈士保护了乡亲们的生命,不能让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杜应海的母亲王桂英虽然大字不识,但她在帮助收殓遗体时,就默默地向烈士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让烈士坟上的香火熄灭。

  70多年来,她年年来墓上祭奠,这一守,就是一辈子。直到去年腊月99岁去世时,王桂英还特别交待儿子杜应海,每年都要为烈士扫墓。

  李桂荣牺牲的当年,王桂英老人的儿子杜应海还只有9岁耳濡目染的他,坚持与母亲一起为烈士守墓解放前,日伪军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为新四军烈士扫墓都是要坐牢杀头的事,但母亲不管这些危险,清明节前后和9月28日,总要带着杜应海偷偷摸摸地为李桂荣扫墓。

  随着来祭奠李桂荣烈士的群众越来越多,1954年清明前夕,谢桥村群众将处在农田之中的烈士墓搬迁到赤山脚下。杜应海任村老年协会会长期间曾多次亲自进入学校、机关宣讲李桂荣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杜应海组织村老年协会发起“童心工程”和“爱心工程”,村民和谢桥村小学生捐款12000多元,再次对李桂荣烈士墓进行修缮。

  为烈士寻亲之旅——

  李桂荣烈士的事迹在谢桥村周围人尽皆知,但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还得从杜应海编写的《赤山史话》说起。2010年,体弱多病、已经70多岁的杜应海开始担忧,随着老人们一个个渐离人世,后辈们会慢慢淡忘烈士。经过重新收集整理,他把李桂荣的事迹写成《赤山史话》,分送到附近的中小学校。

  2012年初,原赤山湖团工委书记陈东方在《赤山史话》中看到这个故事后,第二天走访王桂英老人,老人流露出寻找烈士亲人的想法。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赤山湖团工委志愿者们通过无锡当地媒体,发布寻找烈士亲人启事。

  当年5月,烈士的一个侄子在网上看到寻亲启事,他想起父亲曾经多次讲,有个叔叔19岁参加新四军,寄回过一次家信后,就一直杳无音讯。他翻出那封家信,辗转送到北京民政部门,终于找到信里提及的2名战友,确认了李桂荣的新四军身份和家乡,完成了王桂英老人多年的心愿。

  烈士精神的传承—— 这场烈士寻亲之旅,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为烈士守墓的洪流。2012年,烈士家乡群众被谢桥村群众默默守墓精神所感动,无锡清名桥中学成立“李桂荣英雄中队”烈士精神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发扬和继承。

  2013年,赤山湖团工委志愿者们主动挑起为烈士守墓的重担,并联合各地新闻媒体,与无锡开展了一系列互动纪念活动。无锡和句容两地志愿者的互动,完成了王桂英多年的心愿。

  2014年获悉无锡烈士“亲友们”因故无法扫墓,赤山湖团工委志愿者们便将祭奠李桂荣烈士的视频带至无锡进行宣讲,让更多的无锡“亲人们”了解、熟悉李桂荣,也让更多的青年人感受到英雄的高尚品格。

  2015年清明节,郭庄中学初一年级成立“李桂荣英雄中队”,该校初中部400多名学生及老师,参加了清明祭扫活动。同时,无锡广播电台也在无锡各校开展宣讲烈士李桂荣事迹的系列德育课,共同宣扬烈士的不朽精神。 

  女儿接过守墓重任——

  2014年末,2015年初,王桂英、杜应海两位老人相继离世,为烈士扫墓的重任落在杜应海女儿杜荣身上。2015年清明,她代替父亲来为李桂荣烈士扫墓。她表示,将与赤山湖团工委志愿者们坚持把墓守下去,将烈士精神传承下去。

感    悟

  71年前,李桂荣烈士虽在谢桥村仅停留了3天,但是他的英勇事迹却流传至今王桂英,一个普通的农妇为烈士点燃的香火,必将一代代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