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家庭的善举——热心公益型家庭周国玲家庭事迹
作者:     日期: 2015-07-06    浏览量: 219
  “一人有福带满屋。”说的就是周国玲。周国玲,天王镇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幼年由于家境贫寒,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十几岁时,便自立谋生学习做服装。经过不懈努力,短短几年内,她就在服装厂担任中层领导。

  眼看生活日益美满,然而1999年初,周国玲一家陷入窘境。先是周国玲下岗失业在家,随后丈夫所在粮油厂也倒闭待业在家,儿子在外读书,一家人的生计无处着落。周国玲患有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胆囊炎等,丈夫也一直体弱不能干重活,无奈之下只能靠“低保”度日。然而周国玲并没有灰心丧气,想着作为一名党员,怎能给政府增加负担,想想自己也有一技之长,不如自主创业,既能帮自己摆脱困境,又能帮助周边失业妇女增收致富。 

  万事开头难,她办厂的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婆婆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身体不好,办什么厂!”加上办厂所需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对她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对此,周国玲没有放弃,首先成功说服丈夫就近做起机修工,“感谢我老伴,话虽少,但对家庭尽职尽业。”随后周国玲在句容信用总社贷了4万元,购买了20台服装加工机械设备。有了机器,招工难又摆在周国玲面前,“想想不行,钱已经借来了,厂是必须办了。”无奈之下,周国玲便亲自上门动员,以诚心实意赢得20名妇女信赖。经过几个月的准备,2000年3月,玲隆制衣厂正式成立,随后周国玲凭着自己智慧努力克服业务难接、技术跟不上等困难,慢慢地市场局面被打开,效益最好时厂里共有150名工人,不仅让自己摆脱低保生活,也帮助附近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日子红火起来,周国玲一家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慈善好人。镇里但凡有什么慈善或者献爱心活动,这一家人总是欣然前往。对待他人,这一家人总是慷慨解囊;但对待自己,这一家人已经朴素到了严苛的地步。

  十五年来,玲隆制衣厂的厂房,一直在天王旧粮油站里,如今已是简陋不堪,周国玲和老伴说“我们都找最便宜的装修,地砖是两块钱一块的,我们不想把钱花在这上面,还不如发给员工实惠。”厂房内没有办公室,只有里屋间摆放着几张桌子,周国玲说这是给小孩写作业的,“以前上班,有个人带着孩子去,领导把她大骂一顿,那时就想要是办厂,就办妇女可以带孩子上班的厂。”如今当初的想法实现了,周国玲很是自豪,“职工全是带孩子的,小孩放学就去里屋写作业,院子大也不靠马路,小孩也安全。”厂房里有一张用木板支起来的床,周国玲和老伴就住在这儿,“我俩就住这儿,每天工人下班我要准备明天工人工作的东西,不如就住在厂里。”她说。

  热心公益、关心职工,不摆厂长架子,让周国玲在厂里声望很高。2007年,厂里一名职工查出患有尿毒症,周国玲立刻号召员工捐款,自己也带头拿出3000元。平时厂里职工及其家属生病,周国玲也一一赶去探望。2002年一天,厂里一名职工的小孩突然拉住周国玲说,“我妈妈天天晚上肚子疼,爸爸不管她,你能带她去检查吗?”周国玲听到后,二话没说就把该职工带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慢性阑尾炎。当时,医生手术找家属签字,“没人签我就签,当时管不了那么多了。”

  坚强乐观、善良热心的周国玲兢兢业业,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办厂是小事,一辈子名誉最重要,现在就是马上关门,我也清白,职工的钱我一分也不欠。我儿子心更善良,他常说妈妈我们要做善良的事,今后哪怕我也不办厂了,走在马路上也不能让别人说咱们欠人工资。”善良在传承的同时也在发扬光大,谈及自己办厂造福地方妇女增收,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周国玲摆摆手,“说创业助人、热心公益,我不要听,我也是为了生活,顺便帮帮别人,都是小事情。”

  这就是周国玲的一家,可以独善其身,却选择兼济他人,可以锦衣玉食,却选择节俭为人。这就是周国玲一家,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份不普通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