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戴庄村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     日期: 2021-12-23    浏览量: 80

   

      “戴庄村的实践活动走的并不是只有少数人富,多数人仍然贫穷的路线,而是一条地域居民互相支持、参与度高、奔小康的乡村路线。”

      2015年春、夏,日本农业专家楠本雅弘和中岛纪一,在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负责人等陪同下,两次来到戴庄村采访普通农户、村干部以及部分赴日本考察学习农业的干部和农民等,后来又多次补充素材,在戴庄村进行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历时三年写成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有机农业村——江苏戴庄村的实践》一书。今年8月,赵亚夫将该书翻译成中文进行出版。

      戴庄,这个地处茅山山脉中部的村落,因地势高亢、土壤贫瘠,曾是茅山革命老区最贫困的乡村。如何在这片“穷山恶水”间种出“绿色希望”,一直是村民苦恼的问题。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村,20多年的时间,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2020年戴庄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0元,是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的12倍多,比句容农村常住居民平均水平高出32.4%。戴庄村成为江苏丘陵山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导下,开发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生动案例。“要致富找亚夫”成了句容茅山老区农民最熟悉的一句话。2021年2月25日,赵亚夫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表彰,当习近平总书记为赵亚夫戴上勋章时寄语他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领奖后的赵亚夫没有停下脚步,依然每天奔走在推广“戴庄经验”、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不但对今后戴庄发展有机农业,探索合作经营模式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戴庄经验在江苏省的推广,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这本书的意义,赵老在序言中这样说。

      从日本专家来到戴庄村调查到今天,已经六个年头过去了,戴庄模式和六年前比较,有什么样的变化?当年书中所呈现的疑问有没有解决?

      带着这些问题,12月10日,记者跟随赵亚夫再次来到戴庄,并对赵亚夫进行了专访。

      “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记者:赵老,书中对您提倡的新农村建设“戴庄模式”,把它概括为“重视环境安全”“重视小农的参加”“重视全村的互助合作及共同利益”,对于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

      赵亚夫:在这本书里面概括的重视环境安全,重视小农参加,重视整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强调共同富裕道路等提法,我觉得很好,他们抓到了戴庄经验核心,确实是这个样子,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这20年戴庄村也就是做了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究竟像戴庄这种类型的地区,也就是所谓苏南经济薄弱地区,怎么样脱贫致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所以实际上是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当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记者:书中说道,“赵亚夫说,戴庄村已经出现了大型有机水稻经营户,2014年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问题却出了不少,看来戴庄模式的结构框架存在着不小的风险”。书中所说的问题风险现在怎样了?

      赵亚夫:这个情况他们看得很准,当时确实出现了状况,是2014年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当时出现了有机水稻经营大户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盲目扩大种植规模,造成田间管理很粗放,产量很低的问题。大户的平均产量只有300多斤一亩地,其他小农户的平均产量是接近600斤。对大户来讲,虽然他们只有3户,面积却占了全村的三分之一,虽然单产低,他们不管这些,他们靠面积获益。另外就是种田粗放让成本下来了,结果却大幅度降低了土地生产力。本来一亩地可以产400斤大米,可他们种植的一亩地却只产250斤。对他来讲,因为面积大,一年下来可以获得可观的(35万元至40万元)收入。对全村来讲,种稻面积是基本固定,效益要靠提高单产,然后增加总产来获得,三分之一面积大减产。对农民来讲,就是效益大减收。对国家来讲是粮食大减产。对合作社来讲,是大幅度降低了公积金。

      记者: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设置委托作业上限,调整改善合作经营的建议”吗?

      赵亚夫:是的。后来(2014年)我们党支部专门研究了这个事情,就通过理事会决定了原则上不超过100亩的规定。开始大户不同意,但是理事会的决定,不同意也得同意。不过也答应了他们一个要求,因为他们的机器已经买回来了,面积小了,机械作业能力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损失很大,所以合作社答应优先使用他们的农机,增加他们的农机作业收入。

      与此同时,合作社提出了田间作业的质量管理。统分结合,戴庄村实行的是有机水稻田全部由合作社来统一经营,经营主体是合作社,怎么种,种多少,种什么品种都是合作社做主。田间的农机作业项目,也由合作社农机服务站承担。合作社的农机设备不足部分,付费委托大户承担,农机作业以外的田间管理项目,则委托农户管理,用打分方法管理。相关操作规程有7个作业项目,每个作业项目都有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满分,达不到就扣分,超额完成时加分,最后按分付费,高分高费,低分低费。大户田里长草了,往往不愿意找人拔草,因为花费多成本高,他就不干了,影响产量是合作社的,跟他没关系,所以这几年他们都被扣过分,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制约。

      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包括我们探索戴庄模式的路上始终存在着要怎么平衡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同时还有怎么发挥组织的作用,而不是完全放手。

      赵亚夫:最初,大户是我们培养他成长的,合作社扶持他们,贷款给他们,支持他们的业务等,我们也是想培养出适度经营规模的大户,后来发现不对,富了之后他想更富;富是可以的,但不能阻挡我们搞共同富裕。利益成为他唯一追逐的目标,他不顾村里其他农民,只是管自己富,没有责任感。我们就采取了对应措施:控制大户的种植规模,有田大家种,好处大家分,不能少数人独占,尽可能让多一些的农民都能受益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全村3000亩水稻,按大户的独占欲望,最好全让他们3人种,每亩收益只有1000元,一人也能获利100万。可是我们让30个农户种,每户种100亩,每亩收益2000元,每户收益可达20万,30户加起来总收益可达600万,是他们3人的6倍。国家大幅度增加粮食,农民大幅度增加总收入,合作社集体大幅度增加公积金。让大多数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认为这才是大方向。

      “乡村振兴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留住农民是当务之急”

      记者:这本书中日本专家提到您的一些观点,如“赵亚夫认为离开农村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利于戴庄实现乡村振兴”。

      赵亚夫:我们希望适度的离农,动员离开农村的农户把土地入股给合作社,再分给留在家里愿意种田的农户承包或委托管理,在合作社帮助下,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让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不仅自己能富起来,农业农村也能实现现代化。像戴庄这个条件,离农的户数占村总农户数的90%以内是可以的。为什么?因为可以让留下务农的农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现在戴庄村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有50多户,其中种植有机水稻的有30户,每户管理水稻30多亩至100亩,年收益大体2万元至6万元,加上打工等其他收入,大体年收入可达6、7万元以上。另外20多户从事果树、蔬菜、畜禽等产业项目,每户的年收入高的超过了100万元,差的也有6、7万元,平均数达15万元以上。现在他们种了全村耕地面积的65%,如果再有20户左右参加进来,估计全村耕地面积的85%左右都能实现适度规模并且高效种植,他们每年从事农业的纯收入平均可以达到20万元,最差的也在10万元左右,这和其他非务农户或附近城镇一般居民相比,收入差距就很小甚至赶上了他们。所以,这个方向才是我们想要的共同富裕(现阶段的),是我们想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好方向,这样就能留住一部分人在农村发展农业了。当然,他们发展的是适度规模的生态高效农业。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农村离农的太多了,乡下的农民都走光了,找不到人种田,田荒掉了,请外面人来承包,他们只要眼前利益,掠夺式种田,不问环境保护、不问培养地力,有效益他拿走了,效益不好他就跑了。现在很多地方的情况是“牛已经过河,没办法了,但是还有不少地方,还可以抓住牛尾巴”,戴庄村就把这个牛尾巴抓住了。

      记者:这“抓住尾巴”的说法,就是让种田还是能够有希望?

      赵亚夫:戴庄现在还剩下的100多户里面,有30户今年种水稻,他们每家实际上剩了一两个人干活,大多数家庭可以拿到4万元至5万元,只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还有9个月的时间可以在附近打工,所以他们的收入最起码在7、8万元。假设有7、8万元的话,就比大多数在外面打工的要好多了。乡下种田的跟城里居民比收入只要差不多,生活水平就会好过城里居民。当然在这个历史大变革过程中,村党支部一定要想为老百姓干事,直接把合作社办起来,把合作社办好,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还要把村里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找到,通过合作社为大家提供服务,把全村的生态农业产业搞起来,走绿色发展道路。两条腿,一条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条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乡村振兴就可以说已经上路了。

      记者:2015年调查的时候书中提到戴庄正从有机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戴庄村至今对环境、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还很不充分,发展中有关环境、生态的观点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化高度。小规模有机农业开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大规模开发就不同了,不仅要从生产角度思考,更要从环境、生态系统角度思考、深化对自然区域资源的认识,这是一个很急迫的课题”。

      赵亚夫:我们把20年来搞的绿色农业技术初步总结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体系,适合丘陵山区应用,按照这个技术体系去做,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日本专家看得很准,把这个农业发展的重大方向(生态、环境)都点出来了,实际上我们这20年就是在逐步按照这个路子走。我们在13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山顶陡坡的仿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缓坡岗地的经济林果+林下种草+放牧畜禽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山下冲田的稻+草+畜禽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稻田生存的小动物物种数量达到130种,比邻近村高出6倍,天空有老鹰飞翔,林中有野生猕猴,水库有6.3公斤重的野生大鲵,标志戴庄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已达到了较高水平。2015年我们还没有把握说,现在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重要阶段性的成果,初步走上了区域共同富裕及生态、绿色发展的道路。

      摸索这两条路我们走了20年,目前已经上路了。然后还有一条路必须走通,就是帮助农民销的路。种出好东西,种出生态农产品,还要销得掉,所以最近5年我们加强了对市场的研究开发力度。积累了一些开拓生态农产品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目前来讲还没完全成熟,但是可以说开始上路了,特别是戴庄合作社跟茅山镇的丁庄葡萄合作联社,这两年,丁庄葡萄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对“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百果园”“开市客”“果多美”等多个大型农超集团的市场投放量,这些农超集团可都是国内有名的中高端农产品销售商,他们已经集结了大批中高端消费群体,丁庄葡萄今年还出口试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反响很好。戴庄合作社则成为“盒马鲜生”的江苏第一村,南京盒马门店的戴庄专柜很受中高端消费者欢迎。如果这三条路都成功了,句容、镇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究竟怎么搞,路子就清晰了。

      文:高义刚 图:张安明 王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