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梦想———天王镇唐陵村建设美丽乡村纪事(一)
作者:     日期: 2015-07-27    浏览量: 177
  这是一座被树林包围的村落,这是一处被苗木守卫的村镇,这是一个被绿色占领的村庄。

  四季常年,无论何时,这里都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田间地头,村路街道,房前舍后,到处都是树木林立,无处不是苗圃相连。人们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了一个树的海洋,面对绵绵不绝的各种树木,惊疑于不知是村庄搬进了森林,还是森林进驻了村庄。

  这就是唐陵,一个建村于大唐时期的江南乡村。

  唐陵,千千万万个苏南农村中的一个普通村庄,在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抢占潮头,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大做“树文章”,巧绘“苗木业”,带动“二三产”,致富了全村人。

  以总销售为依据,请看近几年唐陵村的发展业绩:2010年5亿元,2011年8亿元,2012年20亿元,2013年28亿元,2014年30亿元。一个村年总销售30亿元,可以说唐陵村采到了持续发展的“第一桶金”,激发了村“两委会”和百姓的雄心壮志。近年来,唐陵村坚守苗木主导产业,规划全村发展蓝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设富饶美丽的新农村。

  从50多棵到13000亩——栽下摇钱树,小苗长成材,大树底下好乘凉

  经济学有一条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即比较、选择、决策,然后付诸行动。

  唐陵村地处茅山余脉的方山西麓。有资料表明,这里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98科305属528种植物,发展苗木产业有着天然坚实的物种基础。

  然而,二十几年前,唐陵人没有发现朝夕相伴的花草树木除了用作生活燃料之外,还有什么能够改变他们生活乃至命运的经济价值。

  与其他村一样,唐陵村也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生产经营保持着小农经济的传统方式,唯一体现出商品经济迹象的是一些头脑活络的人贩售苗猪,被称作搞副业。

  运则流,流则通,通则活,活则生发。唐陵村民从茅山东的金坛、武进等地贩运苗猪回到本地销售,在搞活苗猪流通的同时,无意中也走进了一条信息流通的河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武进的夏溪镇兴起苗木种植。夏溪在茅山东,唐陵在茅山西,相距不远,但由于计划经济模式和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信息不通,只隔着一座茅山的唐陵人对此浑然不知。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唐陵人走进夏溪后才发现种树卖树能够赚大钱发大财,发展苗木远比贩售苗猪更有利可图。

  唐陵的村民虽然不知道经济学原理,却知道哪样更加赚钱。在别人靠树发财的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他们面临着权衡取舍,面临着选择,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村里苗猪贩售户林小球、郜帮杰、李长玉、王世君就是在权衡后最早做出选择决策的几个人。1999年的下半年,他们几人凑了2000元,尝试苗木发展,出外买回50多棵树,没几天转手后就赚了千把块钱。

  贩树生意虽然赚钱,但投资多本钱大,一旦失手亏损单个家庭承受不起。因此,当村里有人率先从事贩树生意时,村民们并没有立即效仿跟风上,只有少数胆大的人加入了进来,大多数村民保持观望态度,苗木产业处在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并没有出现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

  鱼离开水会死,树离了土会枯。村民最担心的是他们能力有限,活树买卖的风险无法控制。在苗木交易中,树苗一旦不能及时销售,要移植到土地里,叫做囤苗待市,等到市场行情看好或者有买家时再出手。村民们亲眼见过教训,林小球等人由于没有经验,有几次买回来的树没有带泥盘土球,又没有苗圃囤植,死了很大一部分,亏了不少钱。

  在一个产业中从事单一环节生产,没有前后支撑点,在市场竟争中抗击打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弱,没有主动权,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唐陵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发展苗木基地,建设自己闯市场的“大本营”,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指数,提高市场竞争力。2008年,唐陵村民开始移植树木,以求得更多的存量,以货源实力夺取市场主动权,抢占市场制高点。

  当年还是普通村民的村党委副书记郜帮杰,在全村发展了第一块苗木田,面积有十二三亩,种植了红叶石楠、香樟、榉树等树种。郜帮杰说,光靠左手进右手出的贩树转手倒卖,生意做不大。货进多了怕卖不掉,砸在手中亏本;货进少了,遇到大客户数量、品种又不足,生意难成交。形势逼着必须发展苗木基地,囤苗积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户帮户,邻帮邻,一人带头全村跟。有了第一块苗木田,后面跟着出现了第二块第三块。到了2009年,村里建起了苗木交易市场,极大推动了苗木面积的扩张,购树进货的,找地租地的,移栽囤苗的,全村到处忙的热火朝天。自家的土地不够了就租赁别人的土地,本村租不到就到外村去租,全村苗木面积增加到500亩,涌现出了袁义兵、林延志、许仁宝、赵顺建、许业福等一批苗木大户。

  切身体会到种树发家致富的是那些贫困户,多少年在土地上忙碌仅能糊个温饱,一朝种树走上小康路。农户赵德胜原先家里穷得叮当响,看到别人种树发财也跟着做起苗木生意,而且专门发展大树,不到一年就脱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他家苗木面积有20亩,人均收入超5万元。家中有8口人吃饭的江进成,因为家里贫寒,两个儿子娶不上媳妇。发展苗木后,家境很快发生根本性改观,不仅脱贫致富,儿子也成家立业,他说现在他家有苗木近30亩,一年挣个三四十万一点不费事。

  从2009年以后,唐陵村苗木发展势头如大潮奔腾向前,每年都以2000亩以上的面积递增,并带动了几个周边村庄,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唐陵村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市场因素上来分析,是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苗木一年接着一年大踏步前进,并形成了大苗特色明显、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中小苗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欣欣向荣的局面。到2015上半年止,唐陵村个人与集体的苗木面积达到13000多亩,苗木品种达到300多个。全村95%的农户从事苗木业发展,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龙头户达60多家,全村注册苗木绿化公司100多家,创办物流公司8家和绿化工程施工公司2家。

  围绕着一棵树,村里出现了十多个行业,有种树卖树户,有苗木经纪户,有苗木运输户,有草绳编织户,有挖树移植户,有苗木修剪、治虫、田间管理劳务户……门类齐全,技能成熟,专业配套,环环相扣。与此同时,服务行业也在苗木产业的带动下兴旺发展起来,小小一个村,餐饮酒店多达20多家。

  当初栽下摇钱树,如今小苗长成材。唐陵村民靠发展苗木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据村委会了解统计,全村目前“千万元户”有近百户,“百万元户”有300户上下。不计运输车等工程工具车辆,全村拥有家用小汽车500多辆,户均拥有量达0.5辆,四、五十万元以上的高级轿车160辆,拥有2辆以上小汽车的有50多户。70%的农户依靠苗木重新建起了小洋楼,同时有30%的农户到城里购置了商品房。

  2014年,唐陵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50万元,进入全市个人、集体“双强”村的前列。现在不仅全村人围着树转,还带动了周围几个村近一万人都吃“苗木饭”。唐陵人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说他们是“政策允许不瞎来,不发横财发树财,栽下棵棵摇钱树,贫困帽子往外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