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农民富起来,他在拼命” 赵亚夫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     日期: 2015-05-27    浏览量: 257

2014年3月2日  新华日报  A3版头条

 

 “你见过一个退休副厅级干部一年里有200多天下乡、跟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吗?你见过一个古稀老人忍着满身病痛、不拿一分钱报酬、甚至自己贴钱帮助农民致富的吗?”在赵亚夫工作过多年的镇江农科所,所长庄义庆充满感情地问记者。

他跪在地上,扒开泥土说虫害

说起赵老师的帮助,句容市华阳镇姐妹桃园创办人王巧娣感触很深。2003年,王巧娣下岗后在云塘村承包了30亩地种桃子,在城里工作的妹妹给了她赵亚夫的电话号码。当时她想,赵老师这么大的干部,怎么好随便打电话给他?但是有一次,桃树出现虫害,她试着拨通赵亚夫的电话,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赵老师的车子就到了,他走进桃园、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树底的泥土,仔细告诉她哪个是虫害、哪个是肥害。

 “赵老师岁数跟我父亲一般大,看着他这么认真地教我,我快流泪了。”她说,此后,凡是出现技术问题,她都要请教赵老师,赵老师一请就到,比110还灵。“我一直记着赵老师对我说过,等你学会新技术,一定要带动周围农民一起致富。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种的桃经济效益很好,2008年,我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7户农民种了近200亩桃树。”

爬完44级台阶,他汗如雨落

赵亚夫的腰间盘突出症经常发作,发作时疼痛得走不了路,这也成了句容很多农民心里的痛。句容“农民特产信息网”创建人梁永华一直保留着一张他拍的照片,照片上,赵亚夫佝偻着身体、吃力地行走着。梁永华说,那一次,种草莓的农民请赵老师来地头指导,赵老师腰间病痛正发作,但他二话不说来了。

句容市白兔镇党委副书记严廷才一直记得,2007年3月的一天,镇里开办草莓实用技术培训班,地点在镇政府3楼会议室。早上8点不到,赵亚夫的车子就到了,严廷才发现,赵亚夫的腿一瘸一拐的,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毛病犯了,这次好像比以往都要严重很多。严廷才想背赵亚夫上楼,可是赵亚夫坚持不肯。赵亚夫每爬一级台阶,严廷才都能感受到老人身体的颤抖,爬完44级台阶,赵亚夫张着嘴吃力地呼吸着,汗水如雨点一样滚落……“为了农民富起来,他是在拼命!”

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63岁的农民范柏林至今记得赵亚夫2001年第一次来到村里的情景。杏虎村是丹阳市最穷的村之一,由于地处茅山丘陵地带,种庄稼需要几级翻水,成本高昂,粮食产量又低,多数岗坡地都抛荒了。赵亚夫找到时任村民小组长的范柏林说,这些岗坡地可以种水蜜桃的。范柏林说,他们只会种黄豆、玉米,不会种水蜜桃。“赵老师说不要紧,我可以教你。几天后,他带着我们村的几个农民一起去句容参观,并免费送了村里6600棵桃苗,从此以后,赵老师隔三差五过来指导。”范柏林说,赵老师来村里,就像个农民,村干部过意不去,想请他上馆子吃个饭,他每次都拒绝了。如今,全村有150多户农户种了水蜜桃,去年亩均纯收入最高的达1.2万元,低的也有5000元。

带农民去日本学习,他自掏腰包

 “赵老师倒是收过我们村一位农民的一斤茶叶。”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五塘村党支部书记郑根宝说,五塘村是丹徒区最穷的村之一,2005年赵亚夫和镇江市老促会的同志一起到村里调查,看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么好,赵亚夫建议种有机水稻,并提供30斤稻种。几年下来,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亩,亩均纯收入从原来稻麦二季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接近2000元。水稻生长旺季正是天气最热时,一个农民眼看着赵亚夫一次次顶着烈日在田间指导,很过意不去,有一次进城时给他带去一斤茶叶,丢下就跑。没想到赵亚夫再次来到五塘村的时候,回赠给这位农民一台崭新的相机。“赵老师对农民只有付出,从来不求回报。”郑根宝感慨地说。

 “赵老师不仅不占农民一分钱便宜,还自己倒贴钱。”句容市白兔镇农民王柏生1988年就认识赵亚夫,正是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成为草莓种植大户。前些年,王柏生草莓种植中遇到技术难题,种一年草莓后必须换种别的作物,否则土里有某种病毒,草莓会绝收,但拆建大棚成本非常高。

赵亚夫就带着几位种植大户,去日本学习高架草莓种植技术:草莓种在营养盒里,盒子架在钢架上,每年只要添一点营养液就可以避免病毒,采摘时不需要蹲在地上。

 “那时候,赵老师已经退休,他办了因私护照带我们去日本,去一次要花2万元,他自己掏腰包。”王柏生说,种植大户去日本,学到技术还可以把费用挣回来,赵老师花这笔钱,可是为了农民。“在日本,赵老师忍着腰疼、拄着拐杖,领我们看了15家草莓种植基地,晚上住在小旅馆,还要跟我们交流心得。”这些年来,赵亚夫8次带着农民去日本学技术,除了两次由有关部门提供经费外,其他6次都是自掏腰包。

 

去地里看苗,他坐着轮椅

 “绵竹的农民也一直感念赵老师。”四川省绵竹市农科所所长邹明华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个月,赵亚夫就带领一支由种植大户和技术员组成的团队赶到绵竹九龙镇,帮助这里的农民开展灾后农业致富工作。赵亚夫到了那里后,首先了解当地的气象、土质条件,发现这里特别适宜种植草莓和果树,接着又到德阳和成都市场调查,发现四川本地产的梨子个头大,但糖分低,因此卖不出好价钱。

此后三年里,当时年近七旬的赵亚夫18次飞往绵竹,培训农民200多人。现在,绵竹共有1001户高效农业示范户,种梨子、种草莓的农民,亩均纯利超过5000元。“2010年,赵老师忍着腿疼,下了飞机就直接坐上轮椅,10天时间里,他坐着轮椅讲课,坐着轮椅到地里看苗,坐着轮椅吃饭。农民们都感动得流泪。”邹明华说,“这次我到镇江来,很多农民都问我,赵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啊?我们现在富了,想请赵老师尝尝四川最好的草莓、最好的梨子和无花果啊!”

参加表彰会,他借了件西装

结束采访、回到镇江农科所时,记者看到会议室里坐着几位面色黧黑、农民模样的人,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是农民,是研究所正高职称的研究员糜林、芮东明等人。

 “老所长对于个人名利看得很淡。”糜林说,2008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去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后来还是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的。

 “可是,老所长却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为戴庄村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研究所党委书记潘跃平说,凭老所长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为自己赚过一分钱外快。这些年,他累计在茅山老区推广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直接给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

 “他总是说,我的工资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富起来了,是给我最好的报酬,比金钱宝贵得多。”潘跃平说,“现在,所里几乎每名科研人员都像老所长一样,一年四季与农民打成一片,是赵老师带出一支真诚为农民服务的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