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认“旧账” 失地有保障
作者:     日期: 2015-05-27    浏览量: 269

2014年 2月10日  新华日报  A7版头条

 

 1月26日一早,句容市经济开发区上涧西村二组村民李广陵就赶到村口的农商行黄梅支行,在自动存取款机上插入存折,咔咔几声,信息补登后吐出存折,看着“余额673.9元”的字样,61岁的老李才放了心。

 “从今年开始,每个月都拿退休工资,听说还年年涨呐!”老李眯着眼告诉记者,自家3亩地1999年就被征收了,隔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还能月月发钱。

像老李这样的早期被征地农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全国政协一项调研表明,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而且每年还以300万的速度增加。这一庞大群体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就业能力弱,社保水平低,发展能力差,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光在句容,失地农民就有9万多人,按一家三口计算,涉及27万多人,而句容总人口才60万。”在句容市人社局局长高发巧眼中,历史被征地农民群体的保障问题,实在太重要了!

50岁的茅山镇城盖村村民毕凤娣,自家一亩半地在2004年前就被征了,每年在村民小组拿600多元。能拿多久?她心里也没底。但就在相邻的丁庄村方厚组,二组村民印和英家6分多地,由于征地时间较近,一次性拿到了3万多元的补偿款。同样是失地,失地时间不同,每个阶段的政策都不一样,导致征地补偿数额悬殊巨大,这,最让“毕凤娣们”不能理解和接受。

另一种情形也屡见不鲜。在句容市黄梅镇黄梅村,2010年到2012年期间,因开发区建设和盖安置小区,近千户农民土地被征收,每亩补偿价格也从3万元到5万元不等。可是农民兄弟因土地“一夜暴富”后,没有把这笔钱做长远打算,很多人不愿外出打工了,有的还学城里人养起了宠物狗。“这些农民买了200多辆小汽车,终有一天坐吃山空,没钱了怎么办?还得找政府!”黄梅村支书邱宽生对此心存忧虑。

句容如此,全省其他地方也大多如此。在省政府26号令即《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之前,失地农民的保障有的来自开发区,有的从镇村甚至村民小组领生活费,保障层级太低导致保障能力有限,一旦中断就易爆发群体事件。而庞大的历史被征地农民群体“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窘状,其背后同样潜伏着社会风险。

 “捧着‘定时炸弹’还谈什么发展!政府要勇于解决历史问题,还旧账!”在2012年的句容市“两会”上,市政府把实施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列为首件民生实事工程,除了即征即保,这一新政还覆盖各个历史阶段的失地农民,通过统一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永久性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市里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征保办’(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公室),一年中开了7场市级层面专题会议,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非常大。”高发巧介绍说,市财政为此拿出20亿元资金投入,相当于全市年财政收入的1/3。

按照“句容模式”,在已经给予征地补偿的前提下,政府投入资金给予参保补贴。其中,劳动年龄段失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年龄段的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个人只需掏3.16万元即可参保。“按照最坏的情况计算,假设失地农民刚达到退休年龄就去世,也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个人账户的2万元,加上抚恤金2.2万元,保底都能拿回4.2万元。稳赚不赔,农民才有积极性。”茅山镇人社服务中心主任郑来华告诉记者,针对有实际困难、无能力一次性缴费的失地农民,市里还联合农商行开展无息贷款,确保“应保尽保”。

去年12月10日,国家人社部派员专程赶赴句容,对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项目情况进行评估调研。国家人社部农保司副司长董英申认为,“句容模式”平稳地处理了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最大特点在于“可复制性”,为规范全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