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科技兴农引路人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     日期: 2015-05-27    浏览量: 258

2014年5月29日    经济日报  02版

 

    在江苏镇江茅山老区,人们这样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他们说的是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在当地农民眼中,赵亚夫是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致富的好老师。

1982年,赵亚夫第一次到日本研修。回国时,他带回了20株草莓种苗,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试种。当地老百姓受传统思想限制,认为种草莓是不务正业。在赵亚夫苦口婆心劝说下,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第一年0.9亩示范田共收获600多斤草莓,亩产效益600元,比常规农作物增收两倍。

第二年,农民开始争抢着种草莓。赵亚夫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去。草莓在白兔镇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7年达3000亩,部分农户亩产3000斤,每亩纯收入达到1万元。到2003年,句容老区草莓种植已达2万多亩,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草莓产地和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草莓推广的成功让赵亚夫看到丘陵地山区农民致富的希望。“靠农业能不能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与农民“泡”在一起的赵亚夫每天都在思考、实践、总结着,他不断把党的政策、老区的实际、农民的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探索尝试。

他和镇江农科所的科技人员通过调研,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发展高效农业的新思路。他先后18次去日本,引进葡萄、砂梨、水蜜桃、无花果等新品种,在茅山地区成功推广。目前茅山老区累计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亿元的收益。

永不停止探索是赵亚夫的人生信念。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按说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但是,赵亚夫哪里闲得住。他来到镇江最穷一个村子开始了新探索,即找到一条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业本身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路。

戴庄村位于溧阳、句容交界处,处于茅山腹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当年镇江统计报表显示,该村村民年平均收入仅2800元。

杜富海是戴庄村先富起来的人。但刚认识赵亚夫时,在他眼中,赵亚夫就是个“骗子”。

杜富海常年在外打工,2002年回家过年时碰到赵亚夫,赵亚夫与他聊有机农业、水蜜桃种植,告诉他种田一样可以致富,一聊就是半天。前脚刚送走赵亚夫,杜富海后脚就对家人说,这人是推广种子、树苗的,不要理他,并反对父亲承包土地种有机桃子。

“桃子全卖了,8元一斤!”2004年夏,在外跑运输的杜富海接到在有机水蜜桃示范园打零工的父亲的电话,得知示范园的桃子第一次挂果,一个月不到就以意想不到的价格卖完了,而在当地一块钱就能买3斤桃子。

这个消息对杜富海震动很大,他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就往家里赶,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回家种桃!”

在赵亚夫的帮助下,2005年杜富海种桃收入8万元,到2013年,杜富海收入达到30万元。

赵亚夫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承诺,在丘陵山区种植经济作物,在农村开展合作经济探索,让成千上万农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